第一章:阳宅风水基础知识 第二节:风水源流



本人将抽出更多的时间,保持一周一篇,对自己的风水理论进行整理,面向大众,进行“从易到难”的系统性教学。内容以文字为主,跟上我的脚步,一年必有所得。

系统教学  第一章:阳宅风水基础知识  第二节:风水源流

风水源流,主要是介绍:风水的起源、风水流传的历史过程。学习风水,先要理清脉络,最好的办法就是追本溯源。这些东西不需要记忆,但是还需要一定的了解。不然,以后遇到风水师,他跟你讨论管辂(魏国风水名家),你以为是管仲(齐桓公谋士),那就太出洋相了。

原始社会:

人类就开始选择“有利于部落生存、繁衍”的洞穴居住。洞穴往往选在高地:不惧水淹、不潮湿(湿气沉积在低洼处)、视野开阔(利于观察外部情况)、利于抵抗入侵。洞穴入口基本朝阳:采光好(利于杀菌)、寒冷季节容易保温(秋冬季节刮“西北风、北风”为主)。

原始社会,人类不懂风水,这是人类自身所具备的“趋利避害”的本能,在促使人类用环境来保护自己。风水就是从这个时期,开始出现了最原始的萌芽。

先秦时期:

有了明确的风水活动:相宅(看活人居所)、相墓(看死人坟地)。

《尚书——召诰》有关于相宅的记载:成王在丰,欲宅洛邑,使召公先相宅。

《孝经——丧亲》有关于相墓的记载:卜其宅兆而安措之。( 唐玄宗做了注释:宅即墓穴;兆即坟地。)

秦朝:

樗里疾(战国中期秦国宗室、秦孝公庶子),被后世堪舆家尊之为“樗里先师”。樗里疾临终前预言说:“一百年之后,这里会有天子的宫殿夹着我的坟墓”。西汉建立后,长乐宫建在他的墓地东侧,未央宫建在他的墓地的西侧,跟他临终的预测一致。

汉朝:

《堪舆至匮》:主要讲“五行之气”,把五行之气和“住宅与、屋主”联系起来,判断吉凶。是风水“理气派”理论的始祖。

《宫宅地形》:主要讲“地形地貌”,从自然地形方面论述“城市地基、宫殿地基”的选择。是风水“形式派”理论的始祖。

魏晋:

魏国——管辂:三国时期、隶属于曹魏的术士,占墓有验,闻名天下。现在流传的《管氏地理指蒙》,就是假借管辂之名而作。

晋代——郭璞:这个在前面一个章节中说过,著有《葬书》,第一个给风水下“定义”的风水祖师爷。

南朝:

宋明帝,听闻“萧道成”的祖坟上出现了五色云气,会成为皇帝。就暗中派人前去,在坟地四周钉上四根铁钉。可惜,萧道成最后还是当了皇帝。

隋朝:

当时相地(挑选吉地)最有名气的人叫萧吉,著有《相地要录》。他当时给皇后择吉地,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,他对隋朝的国运做了预测:运数不长。

唐朝:

风水处于兴盛时期,出现了一批风水大宗师:杨筠松、司马头陀、浮屠泓、张说,等等。其中,以“杨筠松”最负盛名,后人称其为“杨救贫”。

杨筠松为唐代国师,官至金紫光禄大夫,掌灵台地理事。唐末动乱,杨筠松挟宫廷风水书籍出走,到江西一带传播。其一生,著作无数:《疑龙经》、《撼龙经》、《天玉经》、《都天宝照经》,等等。

宋朝:

风水的鼎盛时期,老百姓都讲究风水,《朱子家礼》中记载:百姓家里死了人,三月而葬,先把地形选好,再择日开茔。宋代的风水大宗师特别多:陈抟、吴景鸾、徐仁旺、邹宽、张鬼灵、蔡元定、厉伯韶,等等。

明朝:

刘基(刘伯温):学究天人,最精于风水。朱元璋定都金陵(南京),由刘基负责风水事宜:都城选址、宫殿选址。宫殿选址完毕后,一部分地基,需要在水中打桩,朱元璋嫌弃宫殿不够大,将刘基原本定好位置的桩后移,扩大宫殿面积。

刘基说:“如此亦好,但后来不免有迁都之举。”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。明朝有一本《堪舆漫兴》,据说是假借刘基之名而作。

清朝:

蒋大鸿,明末清初人,前半生致力于“反清复明”,拒官于清廷,终生无变节。著有:《地理辩正》、《天元五歌》、《阳宅指南》、《水龙经》,等书。由于其对后世风水影响极为深远,被尊称为“地仙”,(风水师,也称:地师。)

纵观历史,风水可以分三个时期:先秦的萌芽时期,唐宋的兴盛时期,明清的普及时期。

新中国建立初期,风水理论受到了沉重打击,文化上出现了一些断层。幸运的是,八十年代初,风水文化再度复兴,特别是近些年,国际上对风水的重视,使风水这门古老的学科,再度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
当代,由于科学、易学的传播越来越广,庞杂的风水理论,已经开始出现慢慢整合的趋势,一些迷信糟粕正在慢慢被剔除,符合科学、易学的风水被保留,使风水能够更好的为人类造福。

下篇预告  第一章:阳宅风水基础知识  第三节:风水流派

« 上一篇下一篇 »

发表评论:

(输入Email可以获得评论回复通知)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